蓝莓种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蓝莓种植 > 技术资料 > 蓝莓种植
蓝莓组培繁育的工艺
0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日期 : 2014-03-08 15:15
1、     工艺流程:蓝莓组培繁育的工艺流程如下: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灭菌 →  接种 →  培养 →  移栽 →  种植或出售
2、   技术要点:
(1)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配制的第一步是配制各种母液,母液中包含着利于植株生长的多种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母液配制完成必须加入凝固剂形成培养基。项目采用WPM基本培养基。
(1)         培养基灭菌
(2)         培养基在制备后的24小时内完成灭菌工序。高压灭菌的原理是: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在0.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灭菌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全排除锅内空气,使锅内全部是水蒸气,灭菌才能彻底。到达保压时间后,即可切断电源,在压力到0.5KPa,可缓慢放出蒸汽,应注意不要使压力降低太快,以致引起激烈的减压沸腾,使容器中的液体四溢。以待冷凝。不可久不放气,引起培养基成分变化,以致培养基无法摆斜面。灭好菌后,让培养基自然冷却凝固。最好放置1天后再使用。
(3)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接种的植物材料叫做外植体(expiant)。
A、   外植体的来源:从田间或温室里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选取发育正常的当年生长新梢,离体培养易于成功。因为这部分器官或组织代谢旺盛,再生能力强。
B、   外植体大小:茎尖1.5cm、茎段2.0cm或花芽。外植体太小不易成活,外植体太大杀菌不彻底,易污染。
C、   取材季节:离体培养的外植体最好在植物生长的最适时期取材,大兴安岭5月15日到6月15日或8月5日到25日。若取材在生长末期或已经进入休眠期取样,则外植体会对诱导反应迟钝或无反应。
D、   取材时间:春夏的晴天中午进行。
E、   外植体的消毒:外植体的彻底消毒室控制污染的前提。外植体取材→自来水冲洗(60-90min)→70%酒精表面消毒(20—60min)→无菌水冲洗(3—5遍) → 氯化汞(0.5%)→消毒剂处理(8—10min)→ 无菌水充分洗净(3→5遍) →备用
(4)         外植体的接种
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这些污染源一旦带入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种到培养基上,这一过程叫做接种。植物表面灭菌和接种都必须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
接种步骤:
A、   将初步洗涤及切割的材料放入烧杯,带入超净工作台上,用消毒剂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最后沥去水分,取出放置在灭过菌的纱布上或滤纸上。
B、   材料吸干后,一手拿镊子、一手拿剪刀或解剖刀,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切割。如叶片切成0.5cm平方的小块;茎切成含有一个节的小段。微茎尖要剥成只含1—2片幼叶的茎尖大小等。在接种过程中要经常灼烧接种器械,防止交叉污染。
C、   有灼烧消毒过的器械将切割好的外植体插值或放置到培养基上。具体操作过程(以试管为例)是:先解开包口纸,将试管几乎水平拿着,使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并将管口在火焰上方转动,使管口里外灼烧数秒钟。若用棉塞盖口,可先在管口外面灼烧,去掉棉塞,再烧管口里面。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切好的外植体送入试管内,轻轻插入培养基上。若是叶片直接附在培养基上,以放1—3块为宜。其他尚无统一要求。接种完后,将管口在火焰上再灼烧数秒钟。并用棉塞,塞好后包上包口纸,包口纸里面也要过火。
D、   (5)外植体的培养
A、   温度:蓝莓瓶苗最适的温度25℃,温度过低(﹤15℃)或过高(﹥35℃)都会抑制细胞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对培养物生长不利。
B、   光照:培养室要求每日光照12—16小时,需日光灯补光。
C、   通气:外植体的呼吸需要氧气,氧气在调节器官的发生中可起到重要作用夏天一周通风一次,冬季用空调调节空气流通。
D、   湿度组织培养中的湿度影响主要指培养器官内的湿度及培养室的湿度。保持70%—80%的相对湿度,以保证培养物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5)         移栽
移栽就是将生根成活的组培苗从实验室转移到苗床培育,苗木栽培质一般采用泥炭和珍珠岩混合材料(蓝莓需要特制的专门基质),经苗床培育后,再转移到营养钵中继续培育,直至成苗。移栽过程在温室或大棚内完成,此过程中技术关键是光照、温度和水分的控制,施肥应施用营养液。
蓝莓组织培养中获得的小植株,长期生长在瓶中,体表几乎没保护组织,生长势强,抵抗弱,适应性差,要露地移栽成活,完成由“异养”到“自养”的转变,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驯化过程,这个过程叫炼苗,这是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A、   培育壮苗
这是蓝莓移栽成活的内因,要求小苗的木质程度高,自身营养物质积累多,生长势转强。因此,在移栽之前应加强光照,进行炼苗,要打开瓶盖,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开盖后,在培养室放3天,移栽温室放4天后进行移苗。
B、   选择合适的移栽基质
栽培蓝莓组培苗的土壤应是人工调配的混合营养土,不同地区原料来源不同,如林下的腐叶土、泥炭土、苔藓等,但要求腐殖质含量高,具较多的可溶性氮,土壤溶液应酸性,ph4.3—4.8,并进行土壤消毒,装箱备用。
C、   移栽方式
移栽时小心把苗从瓶中取出,洗净附着于根部的培养基,以免招惹杂菌的污染,注意不要伤根,以免伤口腐烂。移栽季节在春夏季进行,此时小苗长势旺,成活率高
D、   加强栽后的管理
主要是温湿度的管理,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栽后1—5周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以免苗木失水。温度保持25度,栽后要适当遮阳,避免午间强光照射,以利于小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一个月后见干再浇水,一次浇透。
(6)         移栽营养钵及管理
首选立墙棚或大棚,头年把土壤备好,5月中旬—6月初进行移栽,管理一年。
A、   钵土的配制
其中锯末是松树的,腐熟时间在2年以上,并配以施肥,用硫酸氨肥,每钵20粒左右。
a.园田土:河沙:锯末或松针=4:4:2
b草炭土
c草甸土:锯末=7:3
B、   移栽
把箱苗用小叉刀挖出,放在方盘中,防止伤根。边装钵边栽培,顺好根系,浇透水即可。需遮阳,小苗成活后,去掉遮阳网,并大通风,炼苗。
C、   管理
a、   浇水时见干见湿,一次浇透,大通风。
b、   施肥定期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按要求施。定期追肥,用硫酸氨肥,用水化透,结合浇水施肥,防止烧苗。
c、   锄草见草多时,及时人工拔除,防止传染病虫害。
d、   病虫害防治及时观察钵苗,有病时,及时拔除病株,并用杀菌剂处理;有虫时,及时喷施杀虫剂除虫。
e、   浇封冻水封冻前,把钵苗一次性浇透水,钵边用土掩埋,立墙棚或大棚草帘塑料布扣上,防止透光和高温低温的变化,引起芽尖变干。
1、     工艺流程:蓝莓组培繁育的工艺流程如下: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灭菌 →  接种 →  培养 →  移栽 →  种植或出售
2、   技术要点:
(1)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配制的第一步是配制各种母液,母液中包含着利于植株生长的多种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母液配制完成必须加入凝固剂形成培养基。项目采用WPM基本培养基。
(1)         培养基灭菌
(2)         培养基在制备后的24小时内完成灭菌工序。高压灭菌的原理是: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在0.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灭菌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全排除锅内空气,使锅内全部是水蒸气,灭菌才能彻底。到达保压时间后,即可切断电源,在压力到0.5KPa,可缓慢放出蒸汽,应注意不要使压力降低太快,以致引起激烈的减压沸腾,使容器中的液体四溢。以待冷凝。不可久不放气,引起培养基成分变化,以致培养基无法摆斜面。灭好菌后,让培养基自然冷却凝固。最好放置1天后再使用。
(3)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接种的植物材料叫做外植体(expiant)。
A、   外植体的来源:从田间或温室里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选取发育正常的当年生长新梢,离体培养易于成功。因为这部分器官或组织代谢旺盛,再生能力强。
B、   外植体大小:茎尖1.5cm、茎段2.0cm或花芽。外植体太小不易成活,外植体太大杀菌不彻底,易污染。
C、   取材季节:离体培养的外植体最好在植物生长的最适时期取材,大兴安岭5月15日到6月15日或8月5日到25日。若取材在生长末期或已经进入休眠期取样,则外植体会对诱导反应迟钝或无反应。
D、   取材时间:春夏的晴天中午进行。
E、   外植体的消毒:外植体的彻底消毒室控制污染的前提。外植体取材→自来水冲洗(60-90min)→70%酒精表面消毒(20—60min)→无菌水冲洗(3—5遍) → 氯化汞(0.5%)→消毒剂处理(8—10min)→ 无菌水充分洗净(3→5遍) →备用
(4)         外植体的接种
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这些污染源一旦带入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种到培养基上,这一过程叫做接种。植物表面灭菌和接种都必须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
接种步骤:
A、   将初步洗涤及切割的材料放入烧杯,带入超净工作台上,用消毒剂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最后沥去水分,取出放置在灭过菌的纱布上或滤纸上。
B、   材料吸干后,一手拿镊子、一手拿剪刀或解剖刀,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切割。如叶片切成0.5cm平方的小块;茎切成含有一个节的小段。微茎尖要剥成只含1—2片幼叶的茎尖大小等。在接种过程中要经常灼烧接种器械,防止交叉污染。
C、   有灼烧消毒过的器械将切割好的外植体插值或放置到培养基上。具体操作过程(以试管为例)是:先解开包口纸,将试管几乎水平拿着,使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并将管口在火焰上方转动,使管口里外灼烧数秒钟。若用棉塞盖口,可先在管口外面灼烧,去掉棉塞,再烧管口里面。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切好的外植体送入试管内,轻轻插入培养基上。若是叶片直接附在培养基上,以放1—3块为宜。其他尚无统一要求。接种完后,将管口在火焰上再灼烧数秒钟。并用棉塞,塞好后包上包口纸,包口纸里面也要过火。
D、   (5)外植体的培养
A、   温度:蓝莓瓶苗最适的温度25℃,温度过低(﹤15℃)或过高(﹥35℃)都会抑制细胞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对培养物生长不利。
B、   光照:培养室要求每日光照12—16小时,需日光灯补光。
C、   通气:外植体的呼吸需要氧气,氧气在调节器官的发生中可起到重要作用夏天一周通风一次,冬季用空调调节空气流通。
D、   湿度组织培养中的湿度影响主要指培养器官内的湿度及培养室的湿度。保持70%—80%的相对湿度,以保证培养物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5)         移栽
移栽就是将生根成活的组培苗从实验室转移到苗床培育,苗木栽培质一般采用泥炭和珍珠岩混合材料(蓝莓需要特制的专门基质),经苗床培育后,再转移到营养钵中继续培育,直至成苗。移栽过程在温室或大棚内完成,此过程中技术关键是光照、温度和水分的控制,施肥应施用营养液。
蓝莓组织培养中获得的小植株,长期生长在瓶中,体表几乎没保护组织,生长势强,抵抗弱,适应性差,要露地移栽成活,完成由“异养”到“自养”的转变,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驯化过程,这个过程叫炼苗,这是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A、   培育壮苗
这是蓝莓移栽成活的内因,要求小苗的木质程度高,自身营养物质积累多,生长势转强。因此,在移栽之前应加强光照,进行炼苗,要打开瓶盖,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开盖后,在培养室放3天,移栽温室放4天后进行移苗。
B、   选择合适的移栽基质
栽培蓝莓组培苗的土壤应是人工调配的混合营养土,不同地区原料来源不同,如林下的腐叶土、泥炭土、苔藓等,但要求腐殖质含量高,具较多的可溶性氮,土壤溶液应酸性,ph4.3—4.8,并进行土壤消毒,装箱备用。
C、   移栽方式
移栽时小心把苗从瓶中取出,洗净附着于根部的培养基,以免招惹杂菌的污染,注意不要伤根,以免伤口腐烂。移栽季节在春夏季进行,此时小苗长势旺,成活率高
D、   加强栽后的管理
主要是温湿度的管理,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栽后1—5周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以免苗木失水。温度保持25度,栽后要适当遮阳,避免午间强光照射,以利于小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一个月后见干再浇水,一次浇透。
(6)         移栽营养钵及管理
首选立墙棚或大棚,头年把土壤备好,5月中旬—6月初进行移栽,管理一年。
A、   钵土的配制
其中锯末是松树的,腐熟时间在2年以上,并配以施肥,用硫酸氨肥,每钵20粒左右。
a.园田土:河沙:锯末或松针=4:4:2
b草炭土
c草甸土:锯末=7:3
B、   移栽
把箱苗用小叉刀挖出,放在方盘中,防止伤根。边装钵边栽培,顺好根系,浇透水即可。需遮阳,小苗成活后,去掉遮阳网,并大通风,炼苗。
C、   管理
a、   浇水时见干见湿,一次浇透,大通风。
b、   施肥定期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按要求施。定期追肥,用硫酸氨肥,用水化透,结合浇水施肥,防止烧苗。
c、   锄草见草多时,及时人工拔除,防止传染病虫害。
d、   病虫害防治及时观察钵苗,有病时,及时拔除病株,并用杀菌剂处理;有虫时,及时喷施杀虫剂除虫。
e、   浇封冻水封冻前,把钵苗一次性浇透水,钵边用土掩埋,立墙棚或大棚草帘塑料布扣上,防止透光和高温低温的变化,引起芽尖变干。